养老产业,正在驶近“风口”的巨轮

王平君: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

养老,一个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热词。一个关乎千家万户亿万民众的现实问题,正在潜入寻常百姓家,人们日益感受它充满着一种严峻的逼迫之气。这种紧迫,从概念的产生,到尴尬的现实,似乎已不在遥远,仅一步之遥。养老产业,被人们描述成的21世纪的重要产业,成为众多有识者眼中一掘就见金的“富矿”,无论地产大鳄,商界大咖,还是睿智风投,乃至怀揣一腔热情的各类创业者,一时间纷纷投身其中。特别是随着国家和地方一些重要政策的出台,创业投资风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赴后继。有人侥幸捞到了第一桶金,更多的是空手而归。现实残酷地告诉人们:从事养老产业企业绝大多数没有找到盈利模式,在人们追求快速和暴利的时代,现实和人们的期望值相去甚远,人们开始疑问:这么大的养老市场,看得见,摸得着,而投一石问路,其反应甚微。

于是,有人断言,养老市场是一个反映迟钝的市场。正如十几年前海南打造候鸟养老理念,近年来去岛上养老的老年人多了,但老年人消费并未拉动候鸟经济市场,气势宏大的候鸟式养老景观并未给海南带来理想的经济收益。

这是一个追求速度和暴利的时代,急功近利导致了人们的短视和诸多盲点;

这是一个缺乏耐心的时代,人们已不习惯于等待。缺乏耐心使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坚持的勇气而与机会失之交臂。

养老产业,这个被众多看好的超量级产业,磨去了几多志士的豪迈之气。于是,人们不断追问:养老产业的风口期究竟何时才能出现?这是每一个从事养老产业的投资和经营者都关心的问题。

银潮浩荡, 新产业“巨轮”乘风而来

新世纪的银潮大观是一道最能引起人们好奇的景观,因为人们限于简单数据和直觉感性看不透它未来的真实面目。老龄产业是一片浩瀚的蓝海,它对人们的诱惑是人们难测其深度。越是难测的事物越是诱发人们的好奇之心。其实,银潮也好,蓝海也罢,都是真实的存在,但因为其未来市场越扑朔迷离,越能检验人们的眼光和智慧。

纵观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无论从速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呈现出一种惯性加速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有2.4090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亿人,占总人口的11.4%。2017年增加了1000万人。

这个数据透露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老龄人口开始以每年以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二是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加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正以每年200万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高龄人口则以近百万的速度增长。而且,在以后的岁月里,高龄人口会出乎人们意料的加速度。据预测,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25年将从2017年的2·4亿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峰值4.87亿。而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由目前的3100万持续增长到1.08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由目前的4000多万,持续增长到2050年的9750万。据测算,从2015年到205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7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将从88.5%持续缩减至76.8%,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则从11.5%持续扩大至23.2%。这就意味着从目前到老龄化的峰值平台期,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每4个60岁以上老年人中就有1个80岁以上老年人,同时还有1个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是社会的基本保障能力,而人口的高龄化挑战的是社会的综合应对能力。

中国老龄人口的体量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演进已成浩瀚银海,在承受它带来的重大压力的同时,它也承载起了一个超量级的养老产业巨轮。这艘养老产业巨轮的体量也超乎人们的想象,据2017-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预测,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从2013年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2035年的40万亿,到2050年净增值106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一艘产业巨轮正在快速驶来,且渐入佳境。

翘首以望,养老产业轮廓日渐清晰

近年来,对于养老产业人们有着种种定义和论断,但基本上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各种说法各有歧义。作为养老产业的从业者,也对养老产业存在几种不同认识,主要有两种认识具有代表性。

其一、是过分夸大了现阶段养老产业的需求。由于过分夸大了现阶段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使得产业发展存在着盲目和冲动。现实告诉我们,单以老年人口数量来断定养老产业规模并不科学,还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口的内部结构,内部结构的变化决定养老市场的需求。虽然目前有2·4亿的老年人口,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养老服务需求,目前更多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与其他人群区别不大,有刚性养老需求的比重在现阶段还不是太大,养老产业的发展还取决于风口期的到来。

其二、是过分悲观地看待养老产业的前景。由于养老市场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释放,一些从业者对养老产业存在悲观的看法。的确,在现阶段养老产业基本内容是以养老服务业为主,因为市场需求还有限,大部分企业的效益很不理想。乌丹星在分析养老服务业的生存现状时认为,目前超过60%左右的养老企业亏损,10%左右微利,30%左右持平。养老运营的“二八定律”,入住率达到80%的时候,净利率一般在8%左右。在这种现状,产生对养老产业悲观的想法是正常的。但以现状而否定整个行业的前景却有失偏颇。不少从业者认为养老服务就是养老产业,把养老产业狭义地定义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层面,而居家养老业务基本上是在重复家政服务以及便民服务等内容,显然这些不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内容。尤其在当前,无论机构养老还是居家服务的刚性不足,因此众多服务机构在经营方面虽经努力仍力不从心。应该认识到,养老服务虽然是养老产业的核心板块,如果忽略了其外缘性特别是与相关产业的链接,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产业。另外,还应坚信,养老产业的黄金期不是不存在,而是没到来。

两种认识和态度都是囿于对养老产业认识的局限或偏见,都有极强的误导性,或误导一些企业盲目进入,或误导一些企业悲观地放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明白老龄产业的准确定义,不能准确地判定养老产业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各种制度建设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建立,老龄事业的到了长足的发展,养老产业不仅被认识,而且被重视。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发展,养老产业概念和轮廓也越来越清晰,它正在从单纯人口的视角转移出来,而是赋予了更多宏观经济的视角和产业创新的内容。

理论上对养老产业有许多定义,最受人们认同的定义是:广义的养老产业是围绕生命存在提供服务的产业,是为了生命长期健康、幸福实现而形成的各种产业集合。全球养老产业研究中心(OLDAGE)提出的概念是:养老产业是根据不同的地域、年龄、环境、气候、心理状态、亲情习惯,以社会文明和经济发现、执政水平作为基础,针对个体提供的生命保障产业。从这个定义上理解,养老产业具有极大的外缘性,已不仅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一般性服务的问题。因此,养老产业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某一产业,它是根据具体需求而不断延伸的产业,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可以说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狭义的养老产业主要是指以60岁以上老人为服务对象,围绕其吃、住、看护、医疗、文化娱乐等需求而延伸的以服务为主的产业体系。而养老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是推动商业养老产业有序发展的关键点,养老产业链是指从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到娱乐享受需求再到理财规划需求的关联。养老产业的具体分类可以从业态和产业链两个角度出发。

从广义上理解养老产业,它是生命保障产业,是为了生命长期健康、幸福实现而形成的产业集合,即意味着它所指的生命不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而是包括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老龄工作时强调: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养老产业的目标人群,不仅仅包含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时也包含了全生命周期做养老准备的全部人群。养老产业不仅要满足老人的刚性需求,也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文化和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

养老产业是一个跨界的产业,是一个外缘性、辐射性和包容性极强的产业。从边际上来看,包括了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护理康复、休闲保健、老年金融、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

养老产业作为一片新的蓝海,它既有明显的边界,同时也有无限的延展空间,专家预测:养老产业第一个风口期将在2025年出现。养老产业的风口期,是整个业界关心的问题,也是相关行业所观望的热点,更是在养老业界苦苦挣扎煎熬的创业者们翘首以待盼望的信息。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界从不同角度给于了回答,并且有了一个大致的时间表,一般认为,养老产业的第一个风口期在2025年。

其实,作为由众多复杂要素构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其在产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也很多,不管时间表是否准确,其趋向是是明确的,显而易见的。

判断养老产业风口期,起码要依据4个方面个重要因素:

其一、是市场的刚性需求的力度。刚性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刚性需求,产业是不稳固的、不可持续的。养老产业的风口期取决于刚性需求的量,同时也取决于刚性需求的深度层次。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31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多万,绝对意义上的刚性需求还不够量。

其二、是养老消费市场的释放程度。分析老年消费市场既着眼于老年人的有效消费能力,也要着眼于潜在消费能力。从发展趋势上看,老年潜在消费能力在不断增强,甚至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从目前看,老年消费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还未至时日,有效消费还十分乏力,主要是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有限,其二是消费观念仍然滞后。

其三、是产业业态形成和跨界产业的有效链接尚不成熟。养老产业是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性产业,业态的形成需要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养老产业整体业态仍处于“小而散”的格局,其发展将经历小微分散、细分龙头、横纵整合、垄断竞争四个阶段。乌丹星认为,养老产业的上游必须是由投资、金融、保险拉动;中游是它的实体建设,地产、服务、医疗;下游是它的支撑性产业,老年用品、旅游、教育等等。在这个产业链关系上,任何一个链条没有完善,都是做不下去的。中游这三个实体自身也有其生态链的构成,比如养老地产,上游投资、中游开发建设、下游运营管理,是一套完整的金融生态链。

其四、是政策的完善和产业环境的优化需求实际转化。养老产业是跨界融合性产业,需要政策的支持,并且需要各种具有顶层设计性的配套政策。同时还要不断优化产业环境,使相关产业链得到有效衔接,上游、中游及下游能够协调发力,如此才使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发展养老产业的基本政策已经完成,各种配套政策正在完善,产业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对于迎接产业的风口期基本做好了准备。

对于养老产业风口期的预测,北京大学国家治理与老龄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中原集团首席咨询顾问张坤昱在2017博鳌房地产论坛中提出:未来5-8年内,中国养老产业的第一个风口期或将出现。她认为,2025-2030年将会是养老产业关键节点,50后时代老人是新的人口红利,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我国在经过长期战乱后人口出生率相对高峰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口即正在进入老年,将直接推动我国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有不少专家也认为,养老产业在2025年进入第一个风口期,除了出生率高峰时期的人群进入老年,首批中等收入人群也步入退休生活,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首批通过自身努力并留有一定积蓄的群体,他们是城市中已逐步出现的养老消费能力较强的群体。同时,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将为养老市场注入较强动力。另外,这个时期出生的人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的养老问题与多子女时代的老人的养老发生了很大区别,随着这批人逐步进入高龄,他们的养老消费需求将是井喷式的释放。有专家断言,未来养老产业有可能在中高端养老率先发力。

对于2025年是否是养老产业的黄金期,养老产业能否出现井喷式的现象,有专家断言,其根本因素取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海量增长,到2025年前后中等收入老年人群将呈海量增加趋势,其人群将占到全部老年人口的6成以上,预示着养老产业黄金时期历史性拐点地到来,而目前在养老产业方面产所作的努力,可视为迎接这一黄金期的准备期。

养老产业的第二个风口期预计在2035年出现。专家认为,我国未来老龄化的总体趋势不仅表现为老年人口总体规模的膨胀,还突出地表现为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的快速老化。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还呈现为从低龄到高龄的标准金字塔型。到2035年时,老年人口金字塔的塔基相比于2015年出现较大收缩,而塔身则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到2050年时,老年人口金字塔的顶部已出现非常明显的膨胀。从2015年到205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7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所占比重从88.5%持续缩减至76.8%,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则从11.5%持续扩大至23.2%。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80岁以上高龄人口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到2035年将增加到7000多万,到2050年将超过1亿。病残率呈高发趋势,失能率将从2035年的7000万人向1亿人发展。届时,独生子女一代父母进入高龄期,而社会照护资源日益匮乏,养老产业的刚性需求将前所未有的加大,现阶段以及第一个风口期产生的巨量市场供给将得到释放,新的产业需求将不断出现,整个养老产业进入高增长期。

刚性需求,依然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现在开始,养老产业面临着两个重要节点:一是2025年老年人口更加迅速的增长期和中等收入老年人消费的释放期;其二是2035年高龄人口的膨胀期与中等收入高龄化叠加所产生的刚性需求期。而在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刚性需求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老年人口规模的增速以及中等收入老年人口的出现,只是给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其发展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刚性需求的出现,才赋予产业核心动力,促进中游和上游产业的发展,

高龄化、失能率、空巢化、大规模的独生子女家庭照料功能的缺位,首先会刺激养老机构床位数的巨量增长。住不住养老机构几乎是没有商量的不二选择,可商量的是住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养老机构。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别是随着发展养老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的养老机构有了较大的发展,到2016年养老床位数达669.9万张,每千位老人31.6张。按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的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床位,缺口至少5000万张。有关专家认为,到2025–2035期间,大都为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或高龄期,届时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可能要高于国际5%的标准。

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不仅床位数缺口大,而且在软硬件建设方面,以及功能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国358·1万张养老机构床位中,共收住老年人214.7 万人,其中接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仅63.7 万人,占总体收住人数的比例仅为29.7%,说明不仅空床率还很高,护理型床位显然不足。从目前到2025年大约7年的时间,机构养老需求将出现巨量增加的形势,到2035仅十几年的时时间,养老机构的真正进入黄金时期。随着这一黄金期的到来,有关养老机构的融资并购、产业升级等将拉开帷幕。

于此同时,居家养老依然是养老服务业的主战场,也是养老产业的刚性需求的主要部分。

在整个养老产业链中,居家养老是通常所说的最后一百米。从市场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同样是一个亿万元的巨型市场,并随着第一个风口期的到来进入快速发展期和提升期。较之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业,其业态也发生很大变化。

其一、是未来的业态将是医康养护的深度融合,而传统的居家服务的部分内容及其利润空间将受到挤压。张坤昱主任认为,在医康养护四方面的融合上,康护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而现阶段对于老年人康护功能的服务,仍然属于服务短板,未来在医养融合过程中,康护功能的比重日益提升。

其二、是与上游产业、中游产业的高度融合,立体化更强,平台化将得到充分施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除了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专业化照护服务将成为热门。

其三、智慧化养老将广泛渗透到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方面面,服务的科技含量极大增强。智慧养老的介入,会使居家养老的业态发生巨大变化。

伴随着深度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一方面面临着高龄、失能人群增多而形成的照护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面临出生率持续走低、适龄劳动力持续减少的压力,养老照护资源的匮乏和用人成本的增高,将是深度老龄化时期的一个突出表现。解决这一问题,智慧养老的发展无疑为缓解这一状况的提高了解决方案。

智慧养老是随着养老服务相关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理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又称为“全智能老年系统”,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会及社区家庭的资源,为养老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智慧养老的关键点在于无障碍感知老人身体特征,智慧分析老人各层次需求,快速便捷的按需提供服务,大幅降低现有养老服务价格,准确有效地对服务客观评价监管。

2017年,国家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说明我国养老产业正在进入“智能+”时代。《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是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工程的重点。政府还将制定智慧健康养老设备产品标准,建立统一的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检测计量等标准,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

巨大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也催生了机器人市场,研发及应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养老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指日可待。在人力服务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养老服务机器人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据专家估算,2017年我国智能养老设备市场规模在26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5.43%,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速呈上升趋势。以50%的产品渗透率和人均消费金额1000元计算,潜在需求规模为771.5亿元,供需缺口达到503.5亿元。

智能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只缓解一般意义上的服务需求,但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仍需要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来完成。专业化的服务照护人员将成为服务市场最有价值的部分。

医康养护融合,养老产业的制高点

在未来的养老产业中,无论是从事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其核心不外医、康、养、护这四个方面的融合。医、康、养、护作为养老市场需求最核心、最刚性的部分,无疑是养老产业的制高点,无论服务形式如何变化,无论服务技术如何先进,这四门功课不会变。

因为养老产业是围绕生命存在提供服务的产业,是为了生命长期健康、幸福实现而形成的各种产业集合。围绕生命存在和生命健康,健康、医疗、照护和一切其他形式的养老服务,是养老产业的制高点和产业形态。从另一个角度说,老龄化的挑战,在某种意义上是生命健康的挑战,老龄化的压力不仅仅使被抚养人口的增多,更重要的是由于慢病、失能、失智老年人口的不断扩大,给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照护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压力。

在医康养护人融合的产业模式中,医养结合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兜底性的工作,因为它是生命存在的基本保障。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接近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不足30%的人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慢病患者人群已超过2﹒6亿,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已占总疾病的70%。在我国的慢病统计中,诸如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均已过亿。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其慢病率为74.80%。据统计,老年人发病率是非老年人群的3——4倍,住院率高2倍,有42%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疾病。在慢病人群中,老年患慢病人群为1.4亿,到2015年老年慢病人群将扩大到3亿。

健康问题给国家和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14年医疗卫生费用财政支出突破了1万亿,医疗服务费用增长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在过去5年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水平增长8﹒9%,而医疗卫生支出则增长了13﹒5%。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居民继家庭食品、教育支出之后的第三大消费。

在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健康服务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健康服务产业规模达5·6万亿,其中医疗产业为5,322亿元,医药产业为28,062亿元,健康养老产业为1,829亿元,保健产品1,520亿元。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大健康产业的产值规模占到GDP的10%以上。医养结合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形态,在未来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人口老龄化,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健康老龄化。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向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的重要精神,意味着养老的关口也需要前移,而养老关口的前移就是把重点放在健康服务上,通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准备从而实现健康养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刘国恩认为,健康服务不同于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前提是生病,这个需求弹性小,服务特殊性强,市场机制作用受限。而健康服务业是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前移和后延,生病不是前提,而是需要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消费者福利增加了,这个市场需求弹性相对大,市场机制作用大。

在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的背景下,最重要的是重视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即“康养融合”的模式。从宏观意义上看,“康养融合”模式更具有积极意义,更具有主动性。从产业规模上看,我国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2016年已超过1·8万亿元,从2004-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94%。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养老健康服务产业规模将在风口期的到来继续成快速增长。从美国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在制药与医疗、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三项中,健康服务份额最大,占健康产业的65%,并且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

深度老龄化会对照护服务需求带来沉重的压力。从目前年到2035年,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老年人均向上亿人突破,养老照护市场需求将呈暴发式增长。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承担的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研究总报告》分析,2000-2050年老年人需要上门护理服务的人数将不断上升,2020年达4033.3万人,2030年达到5896.9万人,到2050年超过7600万人。

从产业形态上看,养老照护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看护、生活照料、疾病管理、老年康复治疗等。虽然以各种新技术形成的智慧化养老会缓解照护资源的不足,但失能所需的面对面地人性、个性化的需求所形成的刚性,仍构成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因此解决养老照护资源不足的问题迫在眉睫。按国际上通行的护理标准,到2020年我国照护人员总需求达到3985.4万人,2030年猛增到5655.5万人,到2050年照护人员总需求达到7934.9万人。但是,目前全国老年照护人员不到30万人,而掌握专业养老护理技术、拥有护理资格的人员只有3万多人。据有关数显示,我国潜在养老照护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随着深度老龄化的到来,这一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品质康养:养老产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养老产业涵盖了两大块内容,其一是刚性养老需求,其二是为了实现生命健康、幸福实现而形成的具有多元生活品质需求,即产业集合。刚性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品质化需求则是产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它比刚性需求更丰富,更活跃。

在品质生活需求中,康养旅游的势头犹为强劲。康养旅游顾名思义为健康养老养生旅游,国际上被称为“医疗健康旅游”。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健康旅游,2017年全球康养旅游行业达到6785亿美元的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16%。

我国的康养旅游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行业形式,其人群主体为中老年人,它不仅是一种健康养生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这一行业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康养旅居、候鸟式养老、田园式养老等形式。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标准》将康养旅游定义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随着康养旅游对老年人的吸引力的增强,以及老年人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释放,康养旅游在旅游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康养旅游已占旅游交易总规模的1%左右,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总交易规模为41300亿元,康养旅游的交易规模约为400亿元。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2020年市场规模将在1000亿元左右。

如果说康养旅游是养老产业的一大景观,而老年体育健身则是这一产业的另一大亮点。目前老年体育健身队伍逐年扩大,从城市到乡村到处可见老年体育健身的宏大场面。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极大促进了老年体育健身的发展。目前全国从省、市、县的城镇社区乃至农村都建立了老年人体协组织,并建立了多种体育健身项目的专委会,老年体育健身体育组织城乡社区普及率高达70%以上,预计到2020年普及率达90%以上,形成从上到下、涵盖全体的老年人体育健身网络,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口将从目前占老年人口的45%增加到70%以上,将有近亿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和各种文体活动。

除了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项目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据粗略统计超过100多项,包括太极拳剑、健身气功、健步走、气排球、门球、健身舞蹈、各种棋类等。由老年体育健身项目所构成设备器械、服装及其各种赛事费用已经形成巨大产业市场。

据资料显示,我国体育健身产业规模2015年已达1.7万亿,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5万亿的目标。仅广场舞一项,即可见体育健身产业的可观潜力。目前老年广场舞人数已超过8000万。根据调查,跳广场舞的人月均花费一般在300到500元之间,意味着广场舞具有高达千亿元的资本风口。从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角度看体育健身产业,其规模超乎想象。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40岁以下人口为7.2亿,到2025年下降到5.9亿,而4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8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亿。如果从中年40岁以上人口做健康的养老准备,而且伴随着中等收入水平人群消费能力的释放,体育健身产业的前景更加广阔。

养老产业的巨轮正在临近风口期。我们已经看到了高扬的桅杆,它满载老年人的渴望和需求,也满载着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期望和幸福,渐渐向我们驶来。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