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邪教协会官网——薄荷茶社不久前发表了北京同仁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周健的一篇渤海双缘见闻录,这是她与另一位致力于临终关怀的学者——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原副主编陈星桥居士的来访记录。
渤海双缘安养院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的城郊,距离北京280多公里,是由一位企业家居士于2016年10月投资兴建而成的非盈利养老机构。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旁边附设了一座300张病床的二甲医院,成为沧州市中心医院的分院,医院中有一个大通廊与安养院相连,方便老人就医。由于安养院从院长到护工几乎都是佛教徒,因此政府还批准建立了一个大型念佛堂做为正式的宗教活动场所,使其成为一个集养老、医疗、养生、养心、信仰为一体的休养场所。
参访弘愿念佛堂
中午时刻,我们到达渤海双缘安养院,院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宽敞,四栋6-7层的楼房齐整的排列,穿过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苗圃,一处传统建筑风格的院落映入眼前。安养院的果院长、曹副院长、宗论法师一起接待了我们。果院长、曹副院长负责日常事务的打理,宗论法师和一众僧尼是院中的精神领袖。
简单用过午饭后,我们一起走进安和楼,走廊很宽敞,设有栏杆,方便老人行动。老人们的住房分列走廊两侧,都有两张床位,可以一个人住,也可合住。宗论法师带我们走进一位老奶奶的家,老人86岁了,面色红润,神态慈祥,声音洪亮,她很欢迎我们来做客,开心地谈起了自己进住这里的经过。她信佛已有很多年,老伴去世后,她说服了四个子女,处理好家里的财产,来到在这里养老修行,日子过得非常快乐踏实,逢年过节子女们会来这里看她,见到母亲如此舒心健朗自然也就放心了。老人认定这里是自己的家,过年也不愿离开,子女就在房间里打地铺陪伴,照顾几天才依依不舍地回去,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和谐了。
另一位老先生76岁了,因为严重的腰椎疾病在家卧床三年,是被轮椅推着进来的,儿子本在终南山修道,是一位道长,这次也陪父亲住在这里,父子得以在这里重聚,儿子也可以床旁尽孝,不知是心情好了,还是儿子、医生、法师照顾治疗得法,老人竟可以走路了,还停用了所有的止痛药物,儿子虽为道士,也很喜欢这里,平时会参与佛事活动,还义务为其他老人们按摩。
目前,渤海双缘安养院已有400余位老人入住,其中已有88位往生(现在入住老人已达540多位,往生菩萨109人——小编注),我作为老年科医生最好奇和最关注的是老人们会怎样对待临终的情况呢?因为在老年科病房,即便是再长寿,死亡仍然是人们最难以接受和面对的现实,不论学识、官阶如何,临终时的死亡恐惧是难免的,作为医生,我们可以尽力减轻患者的躯体痛苦,提供社会帮助,给予心理疏导,但对于他们面对生命即将结束的绝望和恐惧却无可奈何,任何的安慰不过是流于表面罢了,说的人和听的人心里都明白,这是我们安宁疗护工作的难点之一。我向宗论法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来这里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老人离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老人甚至在来养老院的路上去世,他们也会收留并给予免费助念超度和安排后事。这个问题他稍后将请这里的老人们回答我。
晚饭在食堂与老人们一起就餐,食堂和厨房很大很干净,可以容纳七百人同时进餐,分为素食餐厅和荤食餐厅,以满足老人们的不同需要。晚上6点半,在食堂的二层,有个可容纳千人的大礼堂,前面有个小舞台,今天将举行每月一次的联欢会,台下的老人和亲属们都早早就坐,盛装出席,气氛欢快得像过节。
合唱
老人们和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开始了,有合唱、独唱、舞蹈、诗朗诵、京韵大鼓、弹奏….,有年迈坐轮椅带助听器的,有身段灵活硬朗耳聪目明的,他们紧紧挨在一起却毫无违和感,因为他们同样地精神矍铄、目光明亮、从容安详,这深深打动了台下的每一个人,台上台下传递着友爱与感恩之情,连我这个外来者都被感染到了。
果真如介绍渤海双缘安养院稿件上提到的一样,这里没有迟暮之年的焦虑、寂寞、怨气、死气和暮气。老人们的节目内容大多与佛教信仰和感恩有关,也有对往生与善终的祝福与期待,我似乎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答案。
第二天早饭后,早操时间开始了,老人们陆陆续续集中到楼前的小广场,晨光中音乐响起,领操员做动作,拍手操做起来,工作人员还准备了方凳,方便老人们累了坐一坐。有几位坐轮椅的老人虽然不能在队列里活动,也很开心地活动胳膊肩膀,护工、院长也和他们一起认真做操,最后连陈星桥居士也加入了,看来集体的氛围很有影响力呀。
很多老人还会在上、下午到念佛堂,在法师引导下念佛,腿脚不便的就在自己房间里念。他们来自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还有的来自海外,有的本是佛教徒,有的不是,但念佛让他们心里不再空空的,变得更踏实、有希望和会感恩,在志同道合的群体中还获得了归属感,情绪变得舒畅平和,对人更友善,连身体的病痛也减轻了,感觉有了活力。
有的老人喜欢到有机菜园里种菜,还有一位老奶奶坐着轮椅在菜园边放声歌唱。人们常把逐渐衰老的日子比喻为“天慢慢黑了”,我们医生也把照顾临终患者称为“幽谷伴行”,但和这里的老人们接触时,我吃惊地发现,他们都自带阳光,既照亮了自己,也温暖着旁人。特别是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 “死亡”话题,在他们中间却可以被非常轻松地随时谈起,甚至带着一种喜悦,老人们说如果有哪位老伙伴要往生了,法师一通知大家,都会争相报名去身边助念,祈祷他往生极乐,还会跟法师一起去参加往生老人的海葬仪式。
宗论法师带我们来到一小片工地前,说这里将建起一座往生堂,用来专门超度和助念往生的老菩萨。因为老人去世时,小小的房间里站不下许多的助念老人,有个专门的往生堂就解决了,这个倡议立刻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短短2周的时间就收到老人、亲属和信众7000余人的小额捐款共200万元。正说着,一位老奶奶蹒跚走近,很多老人像她一样,过几天就会来工地看看进度,盼着早日建成。
我终于明白了,这些老人对死亡的不恐惧、不逃避源于他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教死亡观的接纳,说的直白一些,就是这点燃了老人们的“希望”,使他们的暮年生活重新明亮温暖了起来,虽然生活条件不是最优渥的,但老人们却认为这里是他们真正向往的归宿,是他们的家。我们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现,临终者的灵性关怀是医学技术达不到的,但拥有某种正信的信仰能使他们得到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安顿,从而不畏惧死亡。
其实在面对死亡这一严肃的话题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宗教确实可以起到很大的疗愈作用。儒家虽不大谈论死,“未知生,焉知死也”。但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是“生吾顺事,没吾宁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家的人生观,积极活泼,深沉厚重,对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和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道家认为人应该自由地生活,功名利禄、生死寿夭、贫富贵贱、善恶是非、荣辱毁誉等,都是对自由的限制,对人的桎梏。道家以一种超越的立场、超越的眼光、超越的心态,去“齐万物,一生死”,让自己的精神与大道合一,自由往来,一任万物的变化、生死的往复。
像佛教、基督教等传统正信宗教在对待终极关怀时同样起到了很重要的宽慰作用,其教义中有一套博大精深的理论来释义“生死”,兼以实际行动和仪式来开导人心,让临终之人不再害怕死亡,而是能够坦然的面对。在佛教看来生命是一种轮回,人活着要经历各种苦难,人生是辛苦的。每一次的死亡都是一个机会,要么再次进入六道轮回,开始下一次的生命旅程,要么跳出三界之外悟道成佛,所以人应该看淡生死。而基督教为信徒提供一个此生与彼生连续性的观念,使死亡不再那么可怕,让子女相信以后会在天堂再次与亲人相见。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得到这样的临终关怀,安静平和的离开这个世界,子女们也慢慢能够接受这种方式,不再为了盲目延长老年人的生命,不惜任何代价。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也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名老年科医生,衷心祝愿老人家们得到从容、自信、安详与满足,在这里度过真正幸福的晚年,能有带着尊严安详的离世。也向致力于养老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政府,以及在这里为照顾、关爱老人们而辛苦付出的法师、居士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深深的敬意。
编辑:Jackingsoul